跳至主要內容

氣候變化的疑問(1) - 迷你冰河時期 ?

2010年2月12日

在 2009 年 12 月及 2010 年 1 月侵襲北半球中緯度大部分地區的暴風雪吸引了不少媒體的注意,加上有報告指北極海冰自 2007 年開始增加及一些對氣候年代際變化的科研討論,令「迷你冰河時期」一詞在外國報章出現並迅速為本地傳媒廣泛報導,對「全球變暖」的可信性產生疑問。在此我嘗試解答這些疑問。

什麼是迷你冰河時期 ?

「冰河時期」是指冰蓋 (冰川) 在世界各地廣泛形成並持續的一段長時期 (以百萬年計)。「小冰河時期」一詞也曾用來描述在 14 至 19 世紀北半球的一段寒冷時期,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冰河時期,因為該段時期的寒冷程度和持續時間還未能令冰蓋在世界各地大範圍地出現。相形之下,2009 年末及 2010 年初的寒潮持續時間更短,冰蓋的覆蓋範圍更小,故使用「冰河時期」來形容現在這段時期實有欠妥當。

「迷你冰河時期」一詞首先在今年 1月 10 日的一份英國報章中出現,但這個詞語從未在該報引述的研究學者的論文報告或演說中出現。事實上,該學者只是指出 (在互聯網上) 近期的冷卻情況,「可能會在未來十年間抵消全球變暖的影響」及「現在還不太確定全球變暖的短期演變情況」。此外,他亦說「我們均認為,假如我們未能大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長遠來說,或者在 2050 年及以後,地球會明顯較現時溫暖」。

至此,在這裡我們應該清楚明白到 2009 年末及 2010 年初的寒潮只是「天氣」,而不是「氣候」。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定義,氣候是不少於 30 年的平均天氣。

世界其他地方的天氣和香港的寒冷天氣究竟怎樣 ?

近期的寒冷天氣主要影響歐洲、歐亞大陸、中國北部及北美洲等地。相反,在其他地方,例如在北極部分地區,氣溫較平均高 10° C或以上。在北半球熱帶地區及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也高於平均值,而澳洲南部最近的氣溫更高達 40°C 以上。在本港,雖然我們在 2009 年 11 月發出了最早的寒冷天氣警告,而且 2009 年 12 月也較正常清涼,但從整年來看,2009 年的天氣仍然異常溫暖,是自 1884 年有記錄以來第九最溫暖的年份。儘管我們在 2010 年 1 月也曾發出寒冷天氣警告,但該月的平均氣溫 (16.8°C) 仍較平均值高 0.7°C 。所以,近期北半球部分地區的寒冷天氣可視為正常的短期天氣變化的一部分。


圖一    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的全球表面氣溫距平 (與1971至2000年的平均值的差距)
圖一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的全球表面氣溫距平 (與1971至2000年的平均值的差距)
(圖片來源: NOAA/OAR/ESRL PSD, Boulder, Colorado, USA, http://www.esrl.noaa.gov/psd/)



為什麼會出現寒冷天氣 ?

造成 2009 年末及 2010 年初的寒冷天氣有多個成因。根據部分科學家的說法,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北極濤動 (Arctic Oscillation) 在這段時間處於強負位相。簡單來說,北極濤動是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 (大約是北緯45度) 與北極之間氣壓差的變化。當北極濤動處於負位相時,北半球的天氣形勢有利於北極的冷空氣向南侵襲。而在正位相時,天氣形勢大致上和負位相時相反,某程度上限制了冷空氣向南擴展。從過去 60 年的北極濤動資料 (圖2) 可以看到,2009 年的情況不是太不尋常。


圖二    1950至2009年間北極濤動指數的3個月移動平均值
圖二1950至2009年間北極濤動指數的3個月移動平均值
(圖片來源:氣候預測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些激烈的天氣變化 ?

雖然雪災和嚴寒天氣是極端天氣事件,但這些事件都只是自然氣候的一部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在 2007 年指出,全球變暖令氣溫有長期上升趨勢,而在過去數十年間極端寒冷事件的出現次數則日漸減少,預料極端寒冷事件的出現機會將隨全球氣溫上升而進一步下降。

在香港方面,我回想起 2008 年 1、2 月間香港經歷了 40 多年來首次連續24天的氣溫降至 12°C 或以下的情景,但 2009 年 2 月卻是自 1884 年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 2 月。在過去 10 個最溫暖的 2 月中,有 6 個是在 1990 年以後出現的。現在我們還不能百分百確定地說每一個極端天氣事件都與氣候變化有關,但冷暖天氣的巨大差別則肯定會令我們感受到氣候變化在長遠未來可能所帶來的影響。


李本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