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聖嬰」現象下的季度雨量

2016年1月13日

現時的厄爾尼諾現象自 2014 年 5 月開始,至今已持續超過十八個月,成為 1950 年以來最長的一次事件,亦是 1997/98 年以來最強。

我們早前曾指出厄爾尼諾對香港氣候的主要影響是冬、春兩季的降雨較「ENSO 中性」狀態[1]多,風季不會在 6 月前開始(網誌:預期「聖嬰」重臨)。 2014/15 年冬季(12 月至 2 月)和 2015 年春季(3 月至 5 月)的雨量分別為 118 和 606 毫米,兩者均較「ENSO 中性」狀態下對應的平均季度雨量為多(圖一);而 2015 年風季於 6 月開始(熱帶風暴鯨魚),這些觀測皆與過往的統計結果吻合。

圖一

圖一1950 至 2015 年期間香港在「ENSO 中性」狀態及厄爾尼諾下冬季(12 月至 2 月)
和春季(3 月至 5 月)的雨量。


至於 2015/16 年的冬季,直至 2016 年 1 月初天文台已經錄得超過 120 毫米雨量。冬季雨量正常範圍為 64 至 147 毫米,所以這個冬季的雨量可以確定是正常至偏多,與過往厄爾尼諾冬季雨量較多的趨勢亦是吻合的。

在前述的網誌中,我們亦指出厄爾尼諾不一定會引致香港夏季多雨。事實上,厄爾尼諾夏季雨量出現偏多的機會比「ENSO 中性」夏季明顯較低(圖二),正如 2015 年夏季(6 月至 8 月)錄得雨量為 852 毫米,落入了「偏少」的等級[2]


圖二

圖二1950 至 2015 年期間在「ENSO 中性」狀態(左)及厄爾尼諾(右)下
香港夏季雨量等級的分佈。




岑富祥


備註:

[1] 「ENSO 中性」狀態指沒有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即是在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表面海水沒有變得異常溫暖(厄爾尼諾)或寒冷(拉尼娜)。

[2] 雨量等級的劃分是基於前三十年氣候數據建構的常態分佈:常態分佈最高的百分之三十和最低的百分之三十分別定義為「偏多」及「偏少」,而中間的百分之四十則定義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