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二零一七热带气旋 > 二零一七年的热带气旋回顾

二零一七热带气旋

2.1 二零一七年的热带气旋回顾

2.1.1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

二零一七年有32个热带气旋影响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即由赤道至北纬45度、东经100至180度所包括的范围),略多于1961-2010年约30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全年有12个热带气旋达到台风或以上强度,少于1961-2010年约15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其中有四个热带气旋更达到超强台风程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85公里或以上)。

图2.1是二零一七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热带气旋数目之逐月分布。

二零一七年内有九个热带气旋在中国登陆,其中五个在香港300公里内的华南沿岸登陆,两个横过台湾。四个热带气旋登陆日本,九个横过菲律宾及七个登陆越南。十月的超强台风兰恩(1721)(图2.3)是二零一七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最强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05公里,而最低海平面气压为925百帕斯卡(表4.1)。

2.1.2 香港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

在二零一七年的32个热带气旋中,有22个出现在香港责任范围(即北纬10至30度、东经105至125度),较1961-2010年约16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多(表2.1),当中有13个在香港责任范围内形成。年内,香港天文台总共发出427个供船舶使用的热带气旋警告(表4.2)。

2.1.3 南海区域内的热带气旋

二零一七年共有18个热带气旋影响南海区域(即北纬10至25度、东经105至120度),较1961-2010年约12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多,当中有八个在南海上形成。

2.1.4 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

二零一七年香港的台风季节始于六月十一日,当天热带低气压苗柏(1702)在南海中部形成并移近广东沿岸地区,天文台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十月十六日强烈热带风暴卡努(1720)移向雷州半岛及减弱,二零一七年台风季节随著天文台当天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而结束。

年内共有七个热带气旋影响香港(图2.2),略多于1961-2010年约六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表2.2)。这七个热带气旋分别为六月的强烈热带风暴苗柏(1702)、七月的热带风暴洛克(1707)、八月的超强台风天鸽 (1713)及强烈热带风暴帕卡(1714)、九月的强烈热带风暴玛娃(1716)及一个热带低气压、和十月的强台风卡努(1720)。天鸽影响香港期间,天文台在八月二十三日曾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是年内发出的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也是自二零一二年强台风韦森特袭港以来再一次发出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苗柏、洛克、帕卡及卡努吹袭期间天文台曾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九月的玛娃及热带低气压分别引致天文台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和一号戒备信号。

2.1.5 热带气旋的雨量

二零一七年热带气旋为香港带来的雨量(即由热带气旋出现于香港600公里范围内至其消散或离开香港600公里范围之后72小时期间天文台总部录得的雨量)共为922.1毫米(表4.8.1),约占年内总雨量2572.1毫米的百分之35.9,比1961-2010年长期年平均值的728.8毫米多约27%。

强烈热带风暴苗柏(1702)为天文台总部带来292.9毫米的雨量(表4.8.1),是年内雨量最多的热带气旋。

2.2 每月概述

这一节逐月介绍二零一七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概况。影响香港的各热带气旋及伤亡报告则详述于第三节

一月

一个热带低气压于一月八日下午在马尼拉之东南约810公里的菲律宾南部海域上形成,初时采取西北偏西路径移动,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45公里。翌日该热带低气压转向西南偏西方向移动,最后于一月十日清晨在苏禄海上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二月至三月

二零一七年二月至三月期间并无热带气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上形成。

四月

一个热带低气压于四月十四日下午在马尼拉之东南偏东约1 020公里的菲律宾以东海域上形成,采取西北偏西路径移动,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45公里。随后两天该热带低气压横过菲律宾中部,最后于四月十七日在南海南部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该热带低气压菲律宾中部带来洪水,造成最少10人死亡。

热带低气压梅花(1701)于四月二十五日早上在马尼拉以东约1 7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当日向西北偏西移动。翌日梅花转向偏北方向移动,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最后于四月二十八日早上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五月

二零一七年五月并无热带气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上形成。

六月

热带低气压苗柏(1702)于六月十一日凌晨在东沙以南约58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向西北偏北移动,当日下午增强为热带风暴。翌日苗柏继续移近广东沿岸地区,当晚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05公里。午夜前苗柏在大鹏半岛登陆并减弱为热带风暴,六月十三日上午苗柏采取东北偏北路径横过广东,下午在江西消散。

根据报章报导,苗柏为广东带来狂风大雨,多处地区出现水浸,超过1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6亿元人民币。汕尾有超过45000户电力供应受影响。

七月至九月

热带低气压南玛都(1703)于七月二日凌晨在台北之东南约9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动,下午发展为热带风暴。翌日南玛都转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大致趋向日本,并进一步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05公里。南玛都于七月四日横扫九州、四国及本州南部海岸,并逐渐减弱,最后于七月五日清晨在日本以东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南玛都吹袭日本期间造成至少五人受伤,多处发生山泥倾泻,近七万户停电,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

热带低气压塔拉斯(1704)于七月十五日下午在西沙以西约6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采取西北偏西路径移向越南北部,并逐渐增强,于七月十六日晩上成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90公里。翌日清晨塔拉斯在越南北部登陆并开始减弱,当晩在泰国北部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塔拉斯吹袭越南期间造成至少14人死亡,数千间房屋被毁。

热带低气压奥鹿(1705)于七月二十日晚上在威克岛之西北约1 1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偏西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于七月二十三日发展为台风。受到东面另一个热带气旋玫瑰的影响,随后三天奥鹿缓慢地以逆时针方向转了一个圈。奥鹿于七月二十六及二十七日开始加速向西北偏西及之后的偏西方向移动,七月二十八更转向西南及短暂地减弱,七月三十日再度增强。奥鹿于七月三十一日向西北偏西移动趋向琉球群岛以东的海域,更进一步发展成为超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95公里。八月一至四日奥鹿大致向西北移动,并逐渐减弱。八月五日奥鹿开始转向东北直趋日本,随后两天加速掠过四国及本州,最后于八月八日在本州以北的海域减弱为一个低压区。奥鹿的生命周期长达19天,成为自1961年以来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第三最长寿命的热带气旋,仅次于1972年的丽妲及1986年的韦恩。

根据报章报导,奥鹿吹袭日本期间,造成至少两死、36人伤及九人失踪,数万人被迫撤离,海陆空交通严重受阻,接近20万户的电力供应受到影响。

热带低气压玫瑰(1706)于七月二十一日早上在威克岛之东北约1 27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北移动,当晩增强为热带风暴。玫瑰翌日转向西移动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75公里。七月二十三及二十四日玫瑰采取西北偏西路径逐渐靠近奥鹿。受奥鹿的环流影响,七月二十五日玫瑰围绕奥鹿转动及迅速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桑卡(1708)于七月二十一日早上在西沙以东约26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翌日桑卡移动缓慢,在海南岛东南的海域徘徊。桑卡于七月二十四日晩上增强为热带风暴并加速向西移向越南,翌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75公里。桑卡于七月二十五日下午在越南登陆并减弱,翌日早上在老挝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洛克(1707)是源自七月二十一日下午在吕宋北部以东海域生成的一个热带低气压。洛克于七月二十二日横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东北部后采取西北偏西路径稳定地移向珠三角一带,傍晚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65公里。洛克于七月二十三日早上在香港附近登陆,日间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傍晚在广东内陆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洛克为广东带来狂风骤雨。一艘货船在香港以东约70公里的水域沉没,船上12名船员全部获救。

热带低气压纳沙(1709)于七月二十六日凌晨在马尼拉以东约8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北移动,翌日转向西北,大致趋向台湾,并逐渐增强。纳沙于七月二十八日晩上增强为台风,翌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5公里。纳沙七月二十九日晩上横扫台湾北部后,翌日早上在福建沿岸登陆,晚间在内陆消散。

热带低气压海棠(1710)于七月二十八日早上在东沙以南约150公里形成,初时在南海北部徘徊。受纳沙的环流影响,海棠于七月二十九日开始加速移向东北,并增强为热带风暴。七月三十日海棠横越吕宋海峡,当日下午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随后海棠采取偏北路径掠过台湾西岸,继而转向西北偏北,翌日早上在接近纳沙廿四小时登陆的地点横过福建海岸。海棠随即减弱,最后于七月三十一日晚上在福建内陆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台湾接连受纳沙和海棠吹袭,至少有131人受伤及一人失踪,逾67万户停电。纳沙和海棠为福建、浙江及江西各地带来暴雨和严重泛滥,其中福建逾20万人需要紧急疏散。

热带低气压尼格(1711)于八月一日在威克岛之西北偏北约92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东南偏东漂移,翌日增强为热带风暴及转向西北移动,并于八月三日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75公里。八月四日尼格加速向北移动,翌日在日本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榕树(1712)于八月十一日在威克岛之东南约46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西北移动,随后数天采取偏北路径移动,并逐渐增强,于八月十五日早上一度增强为强台风,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55公里。八月十六日榕树开始转向东北移动,并继续减弱,翌日在国际换日线以西的海面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天鸽(1713)于八月二十日晚上在高雄之东南偏东约74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偏西方向移动,横过吕宋海峡,八月二十二日进入南海东北部,并增强为台风及采取西北偏西路径移向广东沿岸。八月二十三日天鸽趋向珠江口一带及进一步增强,早上在香港以南海域发展成为超强台风,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85公里。正午过后天鸽在澳门及珠海附近沿岸登陆,移入广东西部及逐渐减弱。翌日天鸽横过广西,晚上在云南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天鸽为珠江口沿岸带来严重的风暴潮,多处录得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水位,当中珠海站录得风暴潮2.79米,而最高水位则为6.14米。珠海沿海地区包括几个地下停车场被海水淹浸,全市电力及食水供应不稳定。多艘货船在香港西南约30公里的水域搁浅,39名船员获救。天鸽为澳门带来破坏性的风力及风暴潮,广泛地区出现严重破坏及水浸,造成至少十人死亡,超过24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3亿元澳门币。妈阁站最高水位升至5.58米,是澳门自一九二五年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潮位。电力及食水供应亦受到影响。天鸽在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及云南至少造成15人死亡,一人失踪,约有74万人受灾,超过6 50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72亿元人民币。

热带低气压帕卡(1714)于八月二十四日晩上在马尼拉以东约5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大致向偏西方向移动。翌日帕卡发展为热带风暴,以西北路径横过吕宋。帕卡于八月二十六日早上进入南海,并继续采取西北路径加速移向广东沿岸,晩间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10公里。帕卡于八月二十七日早上在广东西部沿岸珠海一带登陆并逐渐减弱,当晩在广西消散。

根据报章报导,帕卡及其残余在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带来狂风暴雨,至少造成12人死亡,接近1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3.7亿元人民币。在帕卡的吹袭下,澳门最少有八人受伤,多处地区出现水浸。一艘货船在香港以东120公里沉没,11名船员获救。

热带低气压珊瑚(1715)于八月二十八日在硫黄岛之东南约88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偏北方向移动,翌日增强为热带风暴。珊瑚随后逐渐转向偏西方向移动及进一步增强,于八月三十一日发展成为台风,在硫黄岛以北海域徘徊,九月一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5公里。珊瑚于九月二日开始采取东北偏北路径横过日本以东海域并逐渐减弱,最后于九月三日晚上在北海道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玛娃(1716)于八月三十一日下午在东沙之东南偏东约27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缓慢向西北偏北移动,并于九月一日晚上增强为热带风暴。随后两天玛娃大致采取西北路径缓慢靠近广东东部沿岸,九月二日上午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90公里。玛娃于九月三日减弱为热带风暴,当晚在汕尾附近登陆,翌日在广东内陆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受玛娃带来的狂风暴雨影响,潮汕和珠三角地区多处出现严重水浸,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广东有约11万户停电,而澳门多处地方亦出现水浸。

热带低气压古超(1717)于九月六日凌晨在高雄之东南偏南约310公里的吕宋海峡上形成,大致朝西北偏北方向漂移,当天下午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翌日古超在台湾海峡上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泰利(1718)于九月九日晩上在关岛之西北约2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采取西北偏西路径移向台湾以东海域并逐渐增强。泰利先在九月十一日晩上发展为台风,其后于九月十四日早上进一步增强为超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85公里,并开始转向东北移动。随后数天泰利逐渐减弱,九月十七及十八日先后横扫日本九州、四国、本州及北海道,最后于北海道以北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泰利吹袭日本期间,造成至少两人死亡及三人失踪,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

热带低气压杜苏芮(1719)于九月十二日凌晨在马尼拉以东约230公里靠近吕宋东岸形成,日间向西横过吕宋。随后两天杜苏芮采取西北偏西路径横过南海中部并逐渐增强,九月十五日登陆越南中部前发展为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65公里。登陆后杜苏芮迅速减弱,于九月十六日在泰国北部消散。

根据报章报导,杜苏芮吹袭菲律宾期间造成至少四人死亡。杜苏芮亦为越南带来狂风暴雨,至少九人死亡,超过110人受伤,约15万间房屋受损。

一股热带低气压于九月二十三日晚上在香港之东南偏南约62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动,翌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该热带低气压随后采取西北路径横过海南岛及北部湾,于九月二十五日晩上在越南北部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十月至十一月

一股热带低气压于十月九日清晨在西沙之东南约13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45公里。该热带低气压于翌日早上在越南北部登陆并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该热带低气压为越南带来暴雨,引发山泥倾泻及严重水浸,造成至少72人死亡。

热带低气压卡努(1720)于十月十二日早上在马尼拉之东北偏东约6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采取西北偏西路径移动,当晩增强为热带风暴。翌日卡努横过吕宋北部,进入南海后重新组织并缓慢地向西南偏西方向漂移。卡努于十月十四日转向西北移动,翌日采取西北偏西路径靠近华南沿岸,并增强为强台风,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55公里。随后卡努开始迅速减弱,十月十六日清晨横过雷州半岛,日间在北部湾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卡努在澳门造成最少七人受伤,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在卡努及东北季候风的共同效应下,广东、海南、浙江、广西、福建共有超过97万人受灾。台湾广泛地区出现大雨,部份道路损毁,约一万四千户的电力供应中断。

热带低气压兰恩(1721)于十月十五日晩上在雅蒲岛以西约14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西北偏西移动。其后于十月十七至二十日采取北至西北偏北路径,大致移向琉球群岛以东海域并继续增强。兰恩于十月二十一日增强为超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05公里。兰恩随后向东北偏北加速移向日本,并逐渐减弱,十月二十三日清晨横扫本州东部,日间在日本以东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兰恩吹袭日本期间造成最少七人死亡,逾130人受伤,数百间房屋损毁,约13万户的电力供应受影响。

热带低气压苏拉(1722)于十月二十三日早上在关岛之东南偏南约5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随后数天大致向西北偏西至西北方向移动,十月二十七日晩上转向北,翌日横过琉球群岛并增强为台风,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20公里。其后苏拉向东北加速,十月二十九日于日本以南掠过,晩上在日本以东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苏拉吹袭日本期间最少有六人受伤,接近三万户的电力供应受影响。

一股热带低气压于十月三十一日晩上在越南以南的海域上形成,位于胡志明市之东南偏南约390公里,大致向西缓慢移动,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45公里。该热带低气压于十一月二日清晨在越南以南的海域上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达维(1723)于十一月一日凌晨在菲律宾附近、马尼拉之东南偏南约400公里形成,大致向西移动,横过南海南部,并逐渐增强。达维于十一月三日下午发展成为台风,翌日凌晨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5公里。达维于十一月四日早上登陆越南南部并迅速减弱,当晩在柬埔寨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达维在越南造成最少89人死亡、174人受伤及18人失踪,超过2000间房屋被毁。与达维的残余低压区相关的大雨引致马来西亚槟城多处地方出现严重水浸,造成至少六人死亡,逾三千人疏散。

热带低气压海葵(1724)于十一月九日晩上在菲律宾附近、马尼拉之东南偏南约100公里形成,向西北移动进入南海,并逐渐增强,翌日发展为热带风暴。海葵于十一月十一日开始转向西移动,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翌日海葵迅速减弱,下午在南海中部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鸿雁(1725)于十一月十七日傍晩在南沙岛以东约29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大致向西移动趋向越南。翌日鸿雁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65公里。鸿雁于十一月十九日开始减弱,下午登陆越南南部并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十二月

热带低气压启德(1726)于十二月十四日早上在马尼拉之东南偏东约8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移动缓慢。晚上启德增强为热带风暴,翌日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十二月十六及十七日启德向西至西南偏西移动,横过菲律宾中部,并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启德进入南海南部后再度增强为热带风暴,并于十二月十九日转向西南移动,最后于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在越南以南的海域上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启德在菲律宾引发严重水浸及山泥倾泻,造成至少54人死亡及24人失踪。

热带低气压天秤(1727)于十二月二十日晚上在马尼拉之东南偏东约1 3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并逐渐增强。随后三天天秤朝西南偏西然后偏西方向移动,横过菲律宾南部。天秤进入南海南部后于十二月二十四日增强为台风,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30公里。天秤随后开始减弱,最终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在越南以南的海域上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天秤为菲律宾带来狂风暴雨,引发严重水浸及山泥倾泻,造成至少240人死亡,超过180人失踪,逾七万人无家可归。

备注:人命伤亡及财物损毁数据是根据报章报导辑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