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研究、刊物及专业顾问服务
引言:
自从天文台于一八八三年成立以来,科学观测及根据观测所得进行研究始终是天文台的重要工作。业务展开初期,天文台发表了「香港气候」及「东洋风暴志」等研究报告。后者为首任台长杜伯赫博士(Dr. Doberck)所撰,是探讨远东区台风最早期论着之一。基于本地社会的需要,天气预报及警报服务自一八八四年开始已经成为天文台日常业务的焦点。为香港天气预报工作建立一个可靠的科学基础而展开之研究具有悠久传统。历年来天文台应用创新的科技不断改进天气预报及警报服务。这些科技包括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雷达、气象卫星及电脑等。
在过去数十年中,气象资料及气候数据在拓展香港方面之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策划工程的机构经常要求天文台提供气象资料及有关意见以协助展开各类工程,例如水塘集水区之选址及设计、桥梁及高耸建筑物之设计及建造、排水系统的设计等。天文台协助并且参与多项关于制定工程设计参数之研究。顾问工程师提出要求时,天文台会进行专门的研究工作,有需要时更会与其他机构合作完成研究。
研究:
天文台储存所有有关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上热带气旋的资料。除了编纂及出版热带气旋气候性资料外,对于发展新预报技术及改良现有技术之努力从未间断。热带气旋移动途径之客观预报在日常业务中传送给东南亚国家作参考及准确性验证。用来预报热带气旋带来的天气情况的各种参考性资料亦已经制定供预报员应用。详细分析过一些冬季季候风寒潮抵达香港之天气图形势后,天文台鉴定了典型的模式供预报员参考。并制订一套客观方案来帮助预报员在冬天里预测每天最低的气温。
天文台是美国以外最先接收气象卫星图片的中心之一。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卫星气象学一直是天文台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正在研究中的项目包括制定可供预报员应用于业务上之气象卫星资料及储存这些资料供研究用之各种规划。
天文台录得的长期气象观测数据经常应用于工程计划之中。天文台利用统计方法来研究台风吹袭时的极端风力情况。此外,不同降雨强度及其对应的持续时间之分析亦已经完成。这类统计分析工作正逐步扩展至境内的其他地点。
香港大部分人沿海居住,他们可能受到由台风引起之风暴潮的威胁。风暴潮之业务性预报方案已经制定。当计划在沿海地区进行庞大工程时,天文台便会展开计算工作去估计该区可能出现之风暴潮极端数值。
除了为民航界提供例行之气象服务外,天文台、民航处及其他有关机构合作,发展了一套风切变及侧风警报系统,用来监察着香港国际机场跑道两端入口及其附近可能出现的风切变及侧风情况。这套网络包括9个装设于地面的风速表及一个气流剖析仪。一部小型电脑把收集得来的资料即时处理,把风切变及侧风数值计算出来并和预设的临界值进行比较,所得的结果会显示于图形显示器上。在有需要的时候会亮起灯号和响起警号,来提醒机场天气预报员及航空交通管制人员向飞机师发出有关的警报。
香港天文台透过一个国际志愿观测船舶规划,收集由志愿观测船只在南海及其邻近海域所作的天气观测。利用这些观测资料,天文台定期编订有关海洋气候统计数据供航海界和离岸海域作业机构参考。
天文台记录地震的工作始于一九二一年,所得资料应用于估量香港出现严重地震的危险。
以自动仪器记录的各种气象参数已大致上取代了人力观测。这些自动系统在储存及翻查数据上,给予研究工作者很多方便。
刊物:
天文台人员研究所得的结果会于国际性会议中发表,并刊载于科学杂志内及印成部门之技术报告。天文台亦定时出版观测摘要,间中也发表有关重要天气过程之报告。在政府刊物销售处可以购买到下列几本由天文台人员撰写的普及刊物:「台风」,「一股热带气旋之生命史」(祇有英文本)。专业顾问服务:
在政府的庞大工程发展计划中,天文台会向有关的部门提供气象方面的意见。天文台会与政府委任之顾问保持紧密联络并给予所需资料和分析结果,包括提供有关盛行风及极端风力情况、受研究地区之水文气象条件、海浪及风暴潮情况等意见。天文台亦对在工程计划内需要气象资料的私营机构提供意见,但需因应每项谘询的工作量而酌量收费。
个别工程计划需要长期收集大量资料及进行细致的分析。天文台会成立专责小组处理这些工作。在提供这些服务时,天文台会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详细讨论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案、工作进度表及收费等事宜。当协议达成后,工作便会立即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