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香港地面气象观测

引言:

地面气象观测通常指在地面上借助气压表、温度表及雨量器等被动式感应器来量度各种气象要素,并不包括用雷达等可以探测本身放射出去的能量的感应器所作的测量。

日常天气分析及预报工作中均要应用多种气象资料,包括大气压力、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雨量、能见度、云量和海面温度。此等资料与及其他地面观测,例如日照时间、太阳总辐射、土壤温度、最低草温、蒸发量及可能蒸散量等,对于很多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学、水文学、农业及土木工程设计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天文台的例行地面气象观测始于一八八四年。初期于本地时间10时、16时及22时进行观测。观测项目有大气压力、气温、风速、风向、云型、云量、云的移动方向及雨量等;日照时间亦有记录。相对湿度由干、湿球温度根据湿度表计算出来。此外,在扯旗山、鹤咀、青洲及昂船洲亦有义务观测人员作气象观测。海面情况则于长洲、横澜岛、大澳及青洲观测。

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中断外,观测次数、观测站数目及气象要素的观测项目历年来都有所增加。用作观测的仪器改变甚多,近年尤甚。一九五一年以前的变动见天文台出版的《技术记录第五号:香港60年气象记录和气候概况(1884-1939,1947-1950)》。一九五一至一九八六年间的资料则刊于《气象资料》年刊的第一部分,其后至一九九二年的变动可从天文台出版的《香港地面观测年报》中获知。自一九九三年起的变动则见天文台另一份年刊《香港气象观测摘要》。

观测站:

现时香港有4个由观测人员观测天气的气象站,分别位于天文台总部、京士柏气象站、启德机场和赤鱲角机场。这些气象站都是全日不停运作的。

天文台由一九八四年起开始在香港建立自动气象站,目前境内共有62个自动气象站,它们可分为四大类:

  • (一)24个设有全套测量仪器的自动气象站,不断测量风速、风向、气温、湿度、气压和雨量;
  • (二)9个祇设置风速表的自动气象站;
  • (三)8个分布于机场范围内不同位置的风速表站,它们组成了一个网络,专门为一套「风分析系统」提供数据,以确保航空交通的安全;
  • (四)由21个自动站组成的一个雨量站网。

这些自动气象站所收集的数据,透过电话线或特高频无线电传送到天文台总部。为了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效能,天文台于一九八九年在横澜岛安装了一副遥控电视摄影机,以观测当地的天气和能见度。

天文台自一九八五年开始与广东省气象局合作建立自动气象站,首个自动气象站兴建在香港岛西南偏南约50公里,一个名为黄茅洲的细小荒岛上。在一九九六年,双方再度合作建立了两个自动气象站。一个位于香港岛东北面约50公里的沱泞列岛,另一个则设于香港岛西北面约50公里的内伶仃岛。这些自动气象站所收集的数据,首先经无线电传送至境内的中继站,再透过电话线送返天文台总部。此外,天文台透过「全球电信系统」将这些数据传送至广东省气象局。

除雨量站和支援「风分析系统」的测风站外,图一显示上述各观测站的位置。有关雨量站网的详细资料,读者可参考本系列另一单张《香港雨量的量度及水文气象学》。至于有关支援「风分析系统」的测风站网的详细资料,则刊于本系列一张名为《航空气象服务》的单张内。

仪器:

大气压力:天文台在日常业务中以寇乌式(Kew pattern)水银气压表量度气压。一九八二年引进了应用陶瓷气压传感器的数字气压表。这类型的数字气压表的准确性可以媲美水银气压表。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由电子装置调整,得出平均海面气压的数值,测量结果不断地以数字形式显示出来。

气温、露点及相对湿度:天文台自一九八二年开始使用配备白金电阻感应元件的数字温度表,水银温度表则用作后备。温度感应元件置于百叶箱或以棕榄叶和竹席制成的温度表棚内,离地1.2米高。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则由一部微型电脑从干、湿球温度计算出来。数字温度表设有晶体储存器,以记录最高及最低气温。此外,温度表亦可提供模拟输出以便于图表上作连续记录。

云:云型、云量、云底高度都以目力观测。天文台在香港国际机场设有云幂仪及云幂灯,可以准确量度该站上空低云的云底高度。

风:大多数台站都设置风向标及磁感风杯风速表来量度风向和风速,并附有刻度盘或图表记录器。风速表一般安装于高出周围障碍物约10米的桅杆之上。气流量由一计数风杯风速表每日所录得的读数计算出来。该风速表装设于京士柏气象站内的蒸发皿旁,风杯高出皿边0.15米。

日照时间:日照时间以一副康培尔.斯托克(Campbell-Stokes)日照计于京士柏气象站量度。

土壤温度及最低草温:土壤温度由分别置于地下0.05米、0.1米、0.2米、0.5米、1.0米、1.5米及3.0米的水银温度表量度。最低草温则由一枝水平置于短草地上的最低温度表,于每日清晨量度。

蒸发:天文台使用两个美国气象局甲级蒸发皿于京士柏气象站量度蒸发量,以皿内每日量得的最高及最低水面温度之平均数作为当日的平均水温。

可能蒸散:可能蒸散量是利用京士柏气象站内三幅种满短草的土地用来量度。太阳总辐射:太阳总辐射量是在京士柏气象站量度的。利用一具热电总日射表(球形罩封密的温差电堆总日射表)连同累积计数器,天文台可以量度每小时的太阳总辐射数量。另外一具双金属日射计则用作后备。

能见度:天文台在香港国际机场跑道上安装有三套跑道视程透射表。

海面温度:海面温度是利用藏于标准胶桶内的温度表在横澜岛及北角量度的。

未来发展:

现时的发展方向将会继续,范围包括测量自动化、遥测、即时资料处理和使用电脑媒体作记录。天文台亦会扩展现时的自动气象站网,以增大其复盖范围。在香港境内,天文台会在大帽山建立一个自动气象站。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地方,天文台亦会与广东省气象局继续合作,在担杆岛兴建自动气象站,以便收集由不同方向移近影响香港之天气系统的资料。

气象站的位置 (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