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赤道氣旋」森亞爾

星期五, 2025年11月28日

一般來說,熱帶氣旋通常在遠離赤道的溫暖洋面上形成。然而,在過去的星期二及星期三(11月25日及26日),北印度洋熱帶氣旋「森亞爾」(Senyar)在北緯僅4至5度的馬六甲海峽形成,並增強為氣旋風暴[1],是自2001年熱帶風暴「畫眉」以來,再次有已命名的熱帶氣旋出現在馬六甲海峽。

圖一 香港時間11月26日上午8時左右的紅外線衛星圖像[3],當時森亞爾在馬六甲海峽增強為氣旋風暴。圖中疊加森亞爾及其殘餘的暫定路徑。

由於赤道附近的科氏力相當小,並不有利渦旋的產生,因此熱帶氣旋較難在離赤道緯度5度或以內的地方形成[2]。但在今次特定氣象條件下,東北季候風向南推進,擴展至赤道附近,與跨赤道的西南氣流形成水平風切變,加上溫暖的馬六甲海峽洋面為對流提供能量,從而孕育出森亞爾這個罕見的「赤道氣旋」。

圖二 有利森亞爾形成的氣象條件示意圖。

森亞爾在掠過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北部後,再次進入馬六甲海峽,並於馬來半島登陸及減弱為低壓區。據報章報導,森亞爾為泰國南部、馬來半島及蘇門答臘島帶來暴雨,引發了嚴重水浸和山泥傾瀉,導致過百人遇難。

與森亞爾相關的殘餘向東橫過馬來半島後,今早(11月28日)重新移入海面,預料會繼續向東至東北方向移動並有機會稍為發展。天文台會密切監察其殘餘會否重新增強為熱帶氣旋。

圖三 香港時間11月28日上午11時30分左右的雷達回波圖像[4],當時森亞爾的殘餘正重新移入海面。

呂旭昇 黃詩華

註:
[1] 熱帶海洋上產生的氣旋統稱為「熱帶氣旋」,但在不同海洋上也各自有地區性的名稱,例如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北大西洋的熱帶氣旋則稱為「颶風」,而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則稱為「氣旋風暴」。

[2] 為何熱帶氣旋總是在離赤道緯度5度以外形成?
https://www.hko.gov.hk/tc/education/tropical-cyclone/intensity/00150-why-do-tropical-cyclones-always-form-more-than-5-degrees-of-latitude-away-from-the-equator.html

[3] 衛星圖像接收自日本氣象廳的向日葵8號衛星

[4] 雷達回波圖像來源:馬來西亞氣象局及新加坡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