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二零一七熱帶氣旋 > 二零一七年的熱帶氣旋回顧

二零一七熱帶氣旋

2.1 二零一七年的熱帶氣旋回顧

2.1.1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

二零一七年有32個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即由赤道至北緯45度、東經100至180度所包括的範圍),略多於1961-2010年約30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全年有12個熱帶氣旋達到颱風或以上強度,少於1961-2010年約15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其中有四個熱帶氣旋更達到超強颱風程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

圖2.1是二零一七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熱帶氣旋數目之逐月分佈。

二零一七年內有九個熱帶氣旋在中國登陸,其中五個在香港300公里內的華南沿岸登陸,兩個橫過台灣。四個熱帶氣旋登陸日本,九個橫過菲律賓及七個登陸越南。十月的超強颱風蘭恩(1721)(圖2.3)是二零一七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最強的熱帶氣旋,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05公里,而最低海平面氣壓為925百帕斯卡(表4.1)。

2.1.2 香港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旋

在二零一七年的32個熱帶氣旋中,有22個出現在香港責任範圍(即北緯10至30度、東經105至125度),較1961-2010年約16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多(表2.1),當中有13個在香港責任範圍內形成。年內,香港天文台總共發出427個供船舶使用的熱帶氣旋警告(表4.2)。

2.1.3 南海區域內的熱帶氣旋

二零一七年共有18個熱帶氣旋影響南海區域(即北緯10至25度、東經105至120度),較1961-2010年約12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多,當中有八個在南海上形成。

2.1.4 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

二零一七年香港的颱風季節始於六月十一日,當天熱帶低氣壓苗柏(1702)在南海中部形成並移近廣東沿岸地區,天文台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十月十六日強烈熱帶風暴卡努(1720)移向雷州半島及減弱,二零一七年颱風季節隨著天文台當天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而結束。

年內共有七個熱帶氣旋影響香港(圖2.2),略多於1961-2010年約六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表2.2)。這七個熱帶氣旋分別為六月的強烈熱帶風暴苗柏(1702)、七月的熱帶風暴洛克(1707)、八月的超強颱風天鴿 (1713)及強烈熱帶風暴帕卡(1714)、九月的強烈熱帶風暴瑪娃(1716)及一個熱帶低氣壓、和十月的強颱風卡努(1720)。天鴿影響香港期間,天文台在八月二十三日曾發出十號颶風信號,是年內發出的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也是自二零一二年強颱風韋森特襲港以來再一次發出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苗柏、洛克、帕卡及卡努吹襲期間天文台曾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九月的瑪娃及熱帶低氣壓分別引致天文台發出三號強風信號和一號戒備信號。

2.1.5 熱帶氣旋的雨量

二零一七年熱帶氣旋為香港帶來的雨量(即由熱帶氣旋出現於香港600公里範圍內至其消散或離開香港600公里範圍之後72小時期間天文台總部錄得的雨量)共為922.1毫米(表4.8.1),約佔年內總雨量2572.1毫米的百分之35.9,比1961-2010年長期年平均值的728.8毫米多約27%。

強烈熱帶風暴苗柏(1702)為天文台總部帶來292.9毫米的雨量(表4.8.1),是年內雨量最多的熱帶氣旋。

2.2 每月概述

這一節逐月介紹二零一七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概況。影響香港的各熱帶氣旋及傷亡報告則詳述於第三節

一月

一個熱帶低氣壓於一月八日下午在馬尼拉之東南約810公里的菲律賓南部海域上形成,初時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動,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45公里。翌日該熱帶低氣壓轉向西南偏西方向移動,最後於一月十日清晨在蘇祿海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二月至三月

二零一七年二月至三月期間並無熱帶氣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上形成。

四月

一個熱帶低氣壓於四月十四日下午在馬尼拉之東南偏東約1 020公里的菲律賓以東海域上形成,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動,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45公里。隨後兩天該熱帶低氣壓橫過菲律賓中部,最後於四月十七日在南海南部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該熱帶低氣壓菲律賓中部帶來洪水,造成最少10人死亡。

熱帶低氣壓梅花(1701)於四月二十五日早上在馬尼拉以東約1 7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當日向西北偏西移動。翌日梅花轉向偏北方向移動,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最後於四月二十八日早上在菲律賓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五月

二零一七年五月並無熱帶氣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上形成。

六月

熱帶低氣壓苗柏(1702)於六月十一日凌晨在東沙以南約58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向西北偏北移動,當日下午增強為熱帶風暴。翌日苗柏繼續移近廣東沿岸地區,當晚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05公里。午夜前苗柏在大鵬半島登陸並減弱為熱帶風暴,六月十三日上午苗柏採取東北偏北路徑橫過廣東,下午在江西消散。

根據報章報導,苗柏為廣東帶來狂風大雨,多處地區出現水浸,超過12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6億元人民幣。汕尾有超過45000戶電力供應受影響。

七月至九月

熱帶低氣壓南瑪都(1703)於七月二日凌晨在台北之東南約9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動,下午發展為熱帶風暴。翌日南瑪都轉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大致趨向日本,並進一步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05公里。南瑪都於七月四日橫掃九州、四國及本州南部海岸,並逐漸減弱,最後於七月五日清晨在日本以東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南瑪都吹襲日本期間造成至少五人受傷,多處發生山泥傾瀉,近七萬戶停電,海陸空交通大受影響。

熱帶低氣壓塔拉斯(1704)於七月十五日下午在西沙以西約6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向越南北部,並逐漸增強,於七月十六日晩上成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90公里。翌日清晨塔拉斯在越南北部登陸並開始減弱,當晩在泰國北部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塔拉斯吹襲越南期間造成至少14人死亡,數千間房屋被毀。

熱帶低氣壓奧鹿(1705)於七月二十日晚上在威克島之西北約1 1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偏西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於七月二十三日發展為颱風。受到東面另一個熱帶氣旋玫瑰的影響,隨後三天奥鹿緩慢地以逆時針方向轉了一個圈。奧鹿於七月二十六及二十七日開始加速向西北偏西及之後的偏西方向移動,七月二十八更轉向西南及短暫地減弱,七月三十日再度增強。奧鹿於七月三十一日向西北偏西移動趨向琉球群島以東的海域,更進一步發展成為超強颱風,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95公里。八月一至四日奧鹿大致向西北移動,並逐漸減弱。八月五日奧鹿開始轉向東北直趨日本,隨後兩天加速掠過四國及本州,最後於八月八日在本州以北的海域減弱為一個低壓區。奧鹿的生命週期長達19天,成為自1961年以來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第三最長壽命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972年的麗妲及1986年的韋恩。

根據報章報導,奧鹿吹襲日本期間,造成至少兩死、36人傷及九人失蹤,數萬人被迫撤離,海陸空交通嚴重受阻,接近20萬戶的電力供應受到影響。

熱帶低氣壓玫瑰(1706)於七月二十一日早上在威克島之東北約1 27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北移動,當晩增強為熱帶風暴。玫瑰翌日轉向西移動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75公里。七月二十三及二十四日玫瑰採取西北偏西路徑逐漸靠近奧鹿。受奧鹿的環流影響,七月二十五日玫瑰圍繞奧鹿轉動及迅速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桑卡(1708)於七月二十一日早上在西沙以東約26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翌日桑卡移動緩慢,在海南島東南的海域徘徊。桑卡於七月二十四日晩上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加速向西移向越南,翌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75公里。桑卡於七月二十五日下午在越南登陸並減弱,翌日早上在老撾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洛克(1707)是源自七月二十一日下午在呂宋北部以東海域生成的一個熱帶低氣壓。洛克於七月二十二日橫過呂宋海峽,進入南海東北部後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穩定地移向珠三角一帶,傍晚增強為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65公里。洛克於七月二十三日早上在香港附近登陸,日間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傍晚在廣東內陸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洛克為廣東帶來狂風驟雨。一艘貨船在香港以東約70公里的水域沉沒,船上12名船員全部獲救。

熱帶低氣壓納沙(1709)於七月二十六日凌晨在馬尼拉以東約8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北移動,翌日轉向西北,大致趨向台灣,並逐漸增強。納沙於七月二十八日晩上增強為颱風,翌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45公里。納沙七月二十九日晩上橫掃台灣北部後,翌日早上在福建沿岸登陸,晚間在內陸消散。

熱帶低氣壓海棠(1710)於七月二十八日早上在東沙以南約150公里形成,初時在南海北部徘徊。受納沙的環流影響,海棠於七月二十九日開始加速移向東北,並增強為熱帶風暴。七月三十日海棠橫越呂宋海峽,當日下午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隨後海棠採取偏北路徑掠過台灣西岸,繼而轉向西北偏北,翌日早上在接近納沙廿四小時登陸的地點橫過福建海岸。海棠隨即減弱,最後於七月三十一日晚上在福建內陸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台灣接連受納沙和海棠吹襲,至少有131人受傷及一人失蹤,逾67萬戶停電。納沙和海棠為福建、浙江及江西各地帶來暴雨和嚴重泛濫,其中福建逾20萬人需要緊急疏散。

熱帶低氣壓尼格(1711)於八月一日在威克島之西北偏北約92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東南偏東漂移,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及轉向西北移動,並於八月三日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75公里。八月四日尼格加速向北移動,翌日在日本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榕樹(1712)於八月十一日在威克島之東南約46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西北移動,隨後數天採取偏北路徑移動,並逐漸增強,於八月十五日早上一度增強為強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55公里。八月十六日榕樹開始轉向東北移動,並繼續減弱,翌日在國際換日線以西的海面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天鴿(1713)於八月二十日晚上在高雄之東南偏東約74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偏西方向移動,橫過呂宋海峽,八月二十二日進入南海東北部,並增強為颱風及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向廣東沿岸。八月二十三日天鴿趨向珠江口一帶及進一步增強,早上在香港以南海域發展成為超強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85公里。正午過後天鴿在澳門及珠海附近沿岸登陸,移入廣東西部及逐漸減弱。翌日天鴿橫過廣西,晚上在雲南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天鴿為珠江口沿岸帶來嚴重的風暴潮,多處錄得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位,當中珠海站錄得風暴潮2.79米,而最高水位則為6.14米。珠海沿海地區包括幾個地下停車場被海水淹浸,全市電力及食水供應不穩定。多艘貨船在香港西南約30公里的水域擱淺,39名船員獲救。天鴿為澳門帶來破壞性的風力及風暴潮,廣泛地區出現嚴重破壞及水浸,造成至少十人死亡,超過24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3億元澳門幣。媽閣站最高水位升至5.58米,是澳門自一九二五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潮位。電力及食水供應亦受到影響。天鴿在廣東、廣西、福建、貴州及雲南至少造成15人死亡,一人失蹤,約有74萬人受災,超過6 500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72億元人民幣。

熱帶低氣壓帕卡(1714)於八月二十四日晩上在馬尼拉以東約5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大致向偏西方向移動。翌日帕卡發展為熱帶風暴,以西北路徑横過呂宋。帕卡於八月二十六日早上進入南海,並繼續採取西北路徑加速移向廣東沿岸,晩間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10公里。帕卡於八月二十七日早上在廣東西部沿岸珠海一帶登陸並逐漸減弱,當晩在廣西消散。

根據報章報導,帕卡及其殘餘在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帶來狂風暴雨,至少造成12人死亡,接近1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3.7億元人民幣。在帕卡的吹襲下,澳門最少有八人受傷,多處地區出現水浸。一艘貨船在香港以東120公里沉沒,11名船員獲救。

熱帶低氣壓珊瑚(1715)於八月二十八日在硫黃島之東南約88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偏北方向移動,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珊瑚隨後逐漸轉向偏西方向移動及進一步增強,於八月三十一日發展成為颱風,在硫黃島以北海域徘徊,九月一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45公里。珊瑚於九月二日開始採取東北偏北路徑橫過日本以東海域並逐漸減弱,最後於九月三日晚上在北海道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瑪娃(1716)於八月三十一日下午在東沙之東南偏東約27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緩慢向西北偏北移動,並於九月一日晚上增強為熱帶風暴。隨後兩天瑪娃大致採取西北路徑緩慢靠近廣東東部沿岸,九月二日上午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90公里。瑪娃於九月三日減弱為熱帶風暴,當晚在汕尾附近登陸,翌日在廣東內陸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受瑪娃帶來的狂風暴雨影響,潮汕和珠三角地區多處出現嚴重水浸,海陸空交通大受影響。廣東有約11萬戶停電,而澳門多處地方亦出現水浸。

熱帶低氣壓古超(1717)於九月六日凌晨在高雄之東南偏南約310公里的呂宋海峽上形成,大致朝西北偏北方向漂移,當天下午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翌日古超在台灣海峽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泰利(1718)於九月九日晩上在關島之西北約2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向台灣以東海域並逐漸增強。泰利先在九月十一日晩上發展為颱風,其後於九月十四日早上進一步增強為超強颱風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85公里,並開始轉向東北移動。隨後數天泰利逐漸減弱,九月十七及十八日先後橫掃日本九州、四國、本州及北海道,最後於北海道以北的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泰利吹襲日本期間,造成至少兩人死亡及三人失蹤,海陸空交通大受影響。

熱帶低氣壓杜蘇芮(1719)於九月十二日凌晨在馬尼拉以東約230公里靠近呂宋東岸形成,日間向西横過呂宋。隨後兩天杜蘇芮採取西北偏西路徑横過南海中部並逐漸增強,九月十五日登陸越南中部前發展為強颱風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65公里。登陸後杜蘇芮迅速減弱,於九月十六日在泰國北部消散。

根據報章報導,杜蘇芮吹襲菲律賓期間造成至少四人死亡。杜蘇芮亦為越南帶來狂風暴雨,至少九人死亡,超過110人受傷,約15萬間房屋受損。

一股熱帶低氣壓於九月二十三日晚上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62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動,翌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該熱帶低氣壓隨後採取西北路徑横過海南島及北部灣,於九月二十五日晩上在越南北部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十月至十一月

一股熱帶低氣壓於十月九日清晨在西沙之東南約13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45公里。該熱帶低氣壓於翌日早上在越南北部登陸並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該熱帶低氣壓為越南帶來暴雨,引發山泥傾瀉及嚴重水浸,造成至少72人死亡。

熱帶低氣壓卡努(1720)於十月十二日早上在馬尼拉之東北偏東約6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動,當晩增強為熱帶風暴。翌日卡努橫過呂宋北部,進入南海後重新組織並緩慢地向西南偏西方向漂移。卡努於十月十四日轉向西北移動,翌日採取西北偏西路徑靠近華南沿岸,並增強為強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55公里。隨後卡努開始迅速減弱,十月十六日清晨橫過雷州半島,日間在北部灣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卡努在澳門造成最少七人受傷,海陸空交通大受影響。在卡努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效應下,廣東、海南、浙江、廣西、福建共有超過97萬人受災。台灣廣泛地區出現大雨,部份道路損毀,約一萬四千戶的電力供應中斷。

熱帶低氣壓蘭恩(1721)於十月十五日晩上在雅蒲島以西約14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西北偏西移動。其後於十月十七至二十日採取北至西北偏北路徑,大致移向琉球群島以東海域並繼續增強。蘭恩於十月二十一日增強為超強颱風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05公里。蘭恩隨後向東北偏北加速移向日本,並逐漸減弱,十月二十三日清晨橫掃本州東部,日間在日本以東的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蘭恩吹襲日本期間造成最少七人死亡,逾130人受傷,數百間房屋損毀,約13萬戶的電力供應受影響。

熱帶低氣壓蘇拉(1722)於十月二十三日早上在關島之東南偏南約5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隨後數天大致向西北偏西至西北方向移動,十月二十七日晩上轉向北,翌日橫過琉球群島並增強為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20公里。其後蘇拉向東北加速,十月二十九日於日本以南掠過,晩上在日本以東的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蘇拉吹襲日本期間最少有六人受傷,接近三萬戶的電力供應受影響。

一股熱帶低氣壓於十月三十一日晩上在越南以南的海域上形成,位於胡志明市之東南偏南約390公里,大致向西緩慢移動,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45公里。該熱帶低氣壓於十一月二日清晨在越南以南的海域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達維(1723)於十一月一日凌晨在菲律賓附近、馬尼拉之東南偏南約400公里形成,大致向西移動,横過南海南部,並逐漸增強。達維於十一月三日下午發展成為颱風,翌日凌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45公里。達維於十一月四日早上登陸越南南部並迅速減弱,當晩在柬埔寨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達維在越南造成最少89人死亡、174人受傷及18人失蹤,超過2000間房屋被毀。與達維的殘餘低壓區相關的大雨引致馬來西亞檳城多處地方出現嚴重水浸,造成至少六人死亡,逾三千人疏散。

熱帶低氣壓海葵(1724)於十一月九日晩上在菲律賓附近、馬尼拉之東南偏南約100公里形成,向西北移動進入南海,並逐漸增強,翌日發展為熱帶風暴。海葵於十一月十一日開始轉向西移動,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翌日海葵迅速減弱,下午在南海中部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鴻雁(1725)於十一月十七日傍晩在南沙島以東約29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大致向西移動趨向越南。翌日鴻雁增強為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65公里。鴻雁於十一月十九日開始減弱,下午登陸越南南部並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十二月

熱帶低氣壓啟德(1726)於十二月十四日早上在馬尼拉之東南偏東約8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移動緩慢。晚上啟德增強為熱帶風暴,翌日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十二月十六及十七日啟德向西至西南偏西移動,橫過菲律賓中部,並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啟德進入南海南部後再度增強為熱帶風暴,並於十二月十九日轉向西南移動,最後於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在越南以南的海域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啟德在菲律賓引發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造成至少54人死亡及24人失蹤。

熱帶低氣壓天秤(1727)於十二月二十日晚上在馬尼拉之東南偏東約1 3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並逐漸增強。隨後三天天秤朝西南偏西然後偏西方向移動,橫過菲律賓南部。天秤進入南海南部後於十二月二十四日增強為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30公里。天秤隨後開始減弱,最終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在越南以南的海域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天秤為菲律賓帶來狂風暴雨,引發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造成至少240人死亡,超過180人失蹤,逾七萬人無家可歸。

備註:人命傷亡及財物損毀數據是根據報章報導輯錄而成。